九月的风还带着夏末的余温,当一身崭新的迷彩服披在肩上,我知道,这场名为“军训”的大学第一课,正式拉开了序幕。起初以为,军训不过是站军姿、踢正步的重复操练,可十四天的朝夕相处后才发现,那些浸透汗水的时光里,藏着比动作规范更珍贵的成长密码——是纪律与自由的平衡,是个体与集体的共生,更是少年意气里多了几分坚韧的蜕变。
军训的第一天,站军姿就给了我一个“下马威”。教官要求我们双脚分开六十度,膝盖后顶,收腹挺胸,双手贴于裤缝,目光平视前方。起初的十分钟还算轻松,可当时间一分一秒流逝,阳光渐渐灼热,汗水顺着额角滑进眼角,后背的衣衫被浸湿贴在皮肤上时,每一寸肌肉都在叫嚣着疲惫。我忍不住想动一动酸痛的脚踝,却瞥见身旁同学纹丝不动的身影——她的额前碎发已被汗水打湿,嘴唇抿成一条坚毅的线,连睫毛上的汗珠都未曾抬手擦拭。那一刻,我忽然明白,站军姿练的从不是“静止”,而是在约束中学会自控。就像教官说的:“军人的自由,是在纪律框架内的游刃有余。”后来的日子里,当我能在三十分钟的军姿里保持挺拔,甚至能静下心观察云影移动时,才懂得这种“不动”里,藏着对自己身体与意志的掌控力,而这份掌控,恰恰是未来大学生活里“自由探索”的底气。
踢正步是军训里最“磨人”也最有成就感的项目。起初,我们的队伍像是一盘散沙:有人步子太大,有人节奏混乱,有人手臂摆动的幅度总差着几分。教官没有批评我们,只是让我们分解练习——先练踢腿,要求脚尖绷直,离地三十厘米,保持稳定;再练摆臂,确保手肘成直角,动作整齐划一。那段时间,操场的角落里总能看到我们反复练习的身影:有人对着墙面纠正摆臂角度,有人互相喊着节拍调整步频,有人即使休息时也会无意识地踮脚练习。记得有一次合练,当所有人的脚步声第一次汇成“咚咚”的统一节奏,当手臂摆动形成一道整齐的弧线时,队伍里有人忍不住小声欢呼,连教官的脸上都露出了笑容。原来,集体的默契从不是天生的,而是每个人愿意为了共同目标,主动调整自己的节奏。就像后来的分列式彩排,当我们穿着迷彩服走过主席台,听着身后传来的掌声时,我忽然懂得:大学不是一个人的孤军奋战,而是在专业课堂上与同学协作攻关,在社团活动中与伙伴并肩前行,这份在军训里习得的“同频共振”,会成为未来集体生活里最温暖的底色。
我知道,那场迷彩青春里的成长课,不会随着军训的结束而落幕,它会化作一种力量,陪着我在未来的大学生活里,勇敢面对每一次挑战,认真对待每一份责任,珍惜每一段相遇。而那些浸透汗水的日子,终将成为青春里最耀眼的印记,提醒我:永远保持那份坚韧与热忱,在属于自己的赛道上,踏实地走好每一步。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