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为九游官方网站的一名新生,当军训结营仪式上的五星红旗缓缓收起时,我低头看着自己晒成“渐变色”的手臂,指尖还残留着握枪瞄准的触感,耳畔似乎仍回荡着合唱时的铿锵旋律。这段为期两周的军训时光,没有课本上的语法公式,却用队列的步伐、歌声的共鸣、瞄准的专注,为我上了一堂关于“坚持”与“协作”的实践课,让青春的底色在汗水中愈发鲜亮。
军歌比赛的筹备,是我第一次体会“1+1>2”的力量。最初选定《我的祖国》与《强军战歌》时,我们这群“外语生”的歌声堪称“ chaos ”——有人把《我的祖国》唱得像抒情小诗,有人把《强军战歌》的节奏带得“一路狂飙”,声部错位、音调跑偏是常事。但没人甘心“认输”:下午时,我们挤在树荫下,一句一句拆分旋律;指挥的同学心中默数节奏,从“数拍子”到“找情感”,反复校准每一个音符;连平时腼腆的同学,也主动站起来纠正大家的音准。比赛当天站在舞台上,当“一条大河波浪宽”的前奏响起,我下意识地看向身边的同学,竟发现所有人的气息都出奇地一致——温柔时如流水漫过心田,激昂时似号角穿透礼堂。最终拿到三等奖的那一刻,我忽然懂得:所谓“和声”,从不是单个人的完美,而是一群人朝着同一个目标,彼此迁就、彼此成就的默契。
行列式训练,则教会我“细节里藏着坚持的重量”。刚开始练正步时,我们的队伍活像“刚学会走路的小鹿”:有人手臂摆得过高,像要“挥拳”;有人步幅忽大忽小,总踩不到同一条线;甚至有同学练着练着就“顺拐”,引得大家笑作一团。但教练的话却让我们瞬间严肃:“正步走的每一步,都是纪律的体现,75厘米的步幅、30度的摆臂角度,差一点都不行。”于是,我们开始“抠细节”:用尺子量步幅,在地上贴胶带标路线;调整手臂姿势,直到肘部微屈的角度成为“肌肉记忆”;烈日下练“定型”,端着手臂、绷着腿,汗水顺着脸颊流进衣领也不敢动。有次我腿麻得快要站不住,身边的同学悄悄用胳膊碰了碰我,低声说“再坚持30秒”——就是这一句鼓励,让我咬着牙熬过了最难熬的时刻。当训练完毕进行展示时,我们迈着正步走过主席台,听着身后传来的掌声,看着整齐划一的影子映在地面上,忽然觉得之前腿上的酸痛、晒红的皮肤,都成了最珍贵的“勋章”:原来“整齐划一”,从来不是一蹴而就,而是用无数个“再坚持一下”堆出来的底气。
电子打靶的体验,则让我感受到“专注”的力量。当教官讲解“三点一线”的瞄准技巧时,我们这群从未接触过枪械的学生,眼睛里满是兴奋。站在射击位上,我握紧枪托,将准星、缺口与靶心对齐,心脏“砰砰”跳得飞快。起初总因为手抖偏离靶心,教官在一旁耐心指导:“呼吸放缓,注意力集中在靶心,别想结果,只看瞄准线。”我试着调整呼吸,将所有注意力放在眼前的“三点一线”上,扣动扳机的瞬间,耳边的喧闹仿佛都消失了。当屏幕上显示“9环”时,我忍不住和身边的同学击掌欢呼——这份喜悦,无关成绩高低,而是来自“专注做好一件事”的成就感。那一刻我明白,无论是打靶还是学习,“心无旁骛”都是通往目标的必经之路。
如今回望军训,那些晒得发烫的训练场、练到沙哑的喉咙、握到发酸的枪托,都已成为记忆里最鲜活的片段。它让我知道,青春不止有书桌前的笔墨书香,还有烈日下的咬牙坚持;成长不止有个人的单打独斗,还有团队间的并肩同行。作为外语九游官方网站的学生,未来在攻克语言难关、参与国际交流时,我会带着军训时的韧性——像练正步那样抠细节,像唱军歌那样懂协作,像打靶那样守专注,用更坚定的姿态,走好属于自己的“人生正步”。


